李琳琳“守护者(TheProtector)”展览现场
和几年前相比,李琳琳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。
最初接触李琳琳的创作,是因为《蘑菇商店》,作品中她把死去动物的头骨与蘑菇这种微生物进行结合,据李琳琳说,这是受到冬虫夏草的启发,象征着生命的重生与转化。最初是出于好玩的心态,她用“蘑菇商店”的概念将艺术品以纯商品的形式进行销售,没想到在博览会上很快售罄,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商业的“绿色循环”。后来在《野人花园》《伊甸园》《游戏的终结》等一系列作品中,李琳琳依然延续了她对生命主题一以贯之的关注,并由此编织了一个个充满奇幻的景观。在艺术界,李琳琳以“生猛”著称,看似柔弱的外表下其实潜藏着巨大的能量。当代艺术家崔岫闻曾如此评论李琳琳的创作:“她能进到生命意识更内在更细腻的感觉中,进而能够完成视觉上的呈现,她的动手能力超强,心量大,心中装的世界很大,但却又以微观、细腻、童话、灵异、超现实的方式而呈现,是一个及其矛盾人格的个体………”细腻、丰富、尖锐而又力量感十足往往是观者对李琳琳作品的第一印象。
李琳琳《蘑菇商店》
李琳琳《断层与构造》,占地224平方米,2021
李琳琳《游戏的终结》,500x500x250cm,2017-2021
某种程度上,李琳琳最新个展“守护者”依然延续了以往大体量的表达方式,但是却呈现了更加甜蜜柔和的景象:爆米花的香气、浓艳的喇叭花、热带的椰子树、呆萌的兔子、儿童小木马、梦幻的云朵……俨然一副浪漫愉悦的度假氛围。这背后来源于身份的转变,用李琳琳的话说,这几年自己一直处在不断怀孕、分娩、养育的过程中,目前的李琳琳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。成为一个母亲,无疑激发出了李琳琳更柔情、感性的一面,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自我,相反,她把有关生育的经验,对生命的感悟深深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。“在成为母亲后我觉得自己好像韧性更强了,也比以前更有力量了。”李琳琳说道。
李琳琳“守护者(TheProtector)”展览现场
李琳琳最早对艺术感兴趣是受到表姐的影响,年幼时她常常跟着表姐一起去学习画画。性格安静的她更享受自己投入做一件事情的状态,有时候把自己一关就是很长时间,自己鼓捣点什么,捏泥或是画画。后来她考上了中央美院的空间设计专业,也因为专业的训练,让她对空间有着高度的敏感。和大部分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不同,李琳琳所采用的是一种极其“自我消耗”的工作方式,每次会根据不同的空间和场地提出方案,并且在展览结束后即刻销毁,只有部分的影像能够留存。这样的工作方式也决定了她与传统艺术市场的期待有着一定的距离,但李琳琳似乎更沉浸在这种有力量感的大型创作中,她不喜欢重复自己,这也意味着她每一次面临的都是全新的境遇和挑战。她一直认为,艺术应该走出美术馆,参与到公共空间,与更多人发生关联。在疫情期间,她甚至觉得自己作品的表达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重要,更重要的是,如何通过创作为周围的人传递更多积极的能量和美好。
李琳琳
AB=艺术商业
AB:展览中的一件作品引用了“Trephō”的概念,请问它与这次展览主题有什么关联?
李琳琳:在偶然翻阅《生产:德勒兹机器生产》这本书时,我发现里面有阿甘本写的一篇文章叫《绝对的内在性》,这里面对于“Trephō”这个希腊词有一段很长的释义和举例,都是关于生长、凝结、技术的、旺盛的生命力和生产力。这让我想到了在疫情期间,很多企业都经历了艰难的时刻,但在这种状况下,仍然坚持运营,表达自我,这就是一种旺盛的生产力,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,还是要坚持下去。再具体到这次展览的场地爱慕美术馆,我结合文胸做了几个大型装置,整体想传达一种积极的情绪。
李琳琳“守护者(TheProtector)”展览现场
AB:就像你所提到的,这次展览整体是很度假、轻松、浪漫的氛围,作品之间有一个内在线索吗?
李琳琳:在展览中,我把我生活当中看到的一些美好的记忆碎片整合在一起,进行了强化。比如我在工作室的路边经常看到很多喇叭花,那些喇叭花很小,但是它很治愈我,所以我想把它放大是不是也挺好;再譬如开车的时候从反光镜里看到彩虹,赶上傍晚的晚霞,会有一种亚克力加上色彩模的感觉,很梦幻。我一直都处于一种高压的工作状态下,很少能静静坐下来享受生活,这些美好的东西对我来说都很记忆深刻,所以我把这种感受和创作结合在了一起。
李琳琳“守护者(TheProtector)”展览现场
AB:“生命”一直是你作品中延续探讨的主题,为什么你一直执着于探讨这一主题,在创作的探索中又经历了哪些转变?
李琳琳:我从小是与姥姥在一起生活,在我姥姥过世之后,我就经常思考有关死亡的问题,人活着的意义,人为什么活着,活着到底能做些什么?所以在毕业后我创作了一系列跟生命主题相关的作品。在我有了孩子以后,我发现我会格外关心周遭的人和事,譬如和我合作的工人,他们的生活和处境。2017年之后,我做了很多大体量的装置,是依赖团队合作的,因此接触了大量的工人。基本上我每年都会接触到几十个工人,我也喜欢和他们聊天,通过和他们聊天,就会了解到他们每个人的生活。在疫情期间,我特别感受到制作大体量的作品除了完成作品本身之外,还能为身边的师傅提供一份临时性的工作,觉得创作的意义不仅仅是能够实现自己的方案,还能帮助到身边的人,工作室像一个小作坊,这促使我更积极努力的寻找一些大大小小的项目。
李琳琳工作室场景
AB: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,难免会被归类,包括整个艺术界目前都在推崇“女性”标签,你是怎么看待的?
李琳琳:在我没有生孩子之前我可能不想承认我的女性身份,我只是在做创作做艺术,包括在作品当中也会追求一些比较阳刚的东西。但是我从怀孕到生第一胎,还是挺受冲击的,觉得女性能生孩子,孕育生命这件事太神奇了。作为女性,就是有这么一个功能,其实也是挺美好的一件事。我生活当中也会遇到一些来自男性的歧视,包括他们会说你不应该工作,应该回家带孩子。但我属于那种反弹型的,生育让我的生命更坚强了,更有了韧性,没有以前那么娇气了。
李琳琳“守护者(TheProtector)”展览现场
AB:在照顾两个孩子的同时,你是如何兼顾创作的?
李琳琳:创作和照顾孩子都是在同时进行的,有时候混淆在一起。在跟孩子玩的时候,我可能就在想他们玩的东西或者我们去的地方能不能做成一件作品;在创作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孩子的视角,比如在这次的空间中我放了一个小木马,同时有做一些一米三、一米五以下的创作,可能成年人不太会注意到这些。我希望孩子们在看展时会有一种像游乐场一样的类似体验。
AB:具体而言,央美空间设计专业的经历给你的创作和思维带来了哪些影响?李琳琳:在央美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工作室的学习期间,会研究建筑、景观、室内室外等与空间相关的作品案例分析学习和创作,上学时我比较喜欢扎哈·哈迪德、安东尼奥·高迪、勒·柯布西耶等建筑师,平时会学习一些软件和提炼喜欢的元素并与不同材料相结合的尝试,平时的训练区别于传统的国壁版雕油画的创作方式,更综合些,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打开了我们的创作思路,不断探索空间的可能性,使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,艺术与空间相结合,材料与空间与公众之间会产生哪些可能性。空间除了是物理空间,还有虚拟空间以及心理空间等范畴,空间是一个很大的概念,需不断的探索和尝试。
李琳琳《野蛮生长》,2020
AB:作为一名装置艺术家,你的工作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特别,具体到不同的空间和场域,都是如何开始的?你如何思考与观众的关系?
李琳琳:在收到展览方邀请后,如果我在外地,我会先看一下场地的平面图纸,因为以前专业的训练,基本能在头脑中复原空间的感觉。在我的思维里,它无论多大,就是一个模型,都是一个可以和作品相结合的一个景观。我会去想怎么能够让人们去体验空间,参与到作品中。在这一过程中从观众的角度出发非常重要,包括考虑到观众的体验、观感、视觉、听觉,我能带给他们什么样的感受。我会有一个我想主导的路径和观看方式,剩下很多的可能性有赖于观众自己的挖掘。
SKP-S艺术橱窗先锋系列之李琳琳展览现场
AB:你平时也有比较多和商业合作的经历,包括爱慕,包括SKP-S、莱俪等等,能否谈谈你与品牌合作的感受,以及你如何看待艺术与商业的结合?
李琳琳:很多做艺术创作的比较排斥商业,但是对于我来说,不太存在商业展和学术展之分,各有各的长处。在与商业结合的时候,我会发现我能了解到很多新的知识,譬如品牌会带你认识他们的产品、历史或是工艺传统,从而激发出创作者更多的灵感。再者因为商业赞助经费也会相对充足,这也意味着可以实现更多的技术和想法。
李琳琳个展:守护者策展人:黄梅展览时间:2022.9.5-2022.11.15展览地点:爱慕美术馆